|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 蔡惟慈
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形勢,總的看來,是喜中有憂。前所未有的機遇期,也正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要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裝備制造業應未雨綢繆,科學發展。
形勢大好喜中有憂
當前的裝備制造行業的形勢,可以概括為:形勢大好,喜中有憂。形勢大好表現在3個方面:
一是產銷持續高速增長。“十五”期間,裝備制造業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2006年裝備制造業總產值遞增到54654億元,增長30%;今年前8個月,裝備制造行業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32.21%,產銷率達到97.14%,今年第四季度行業仍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之勢。在如此高速成長之后,裝備制造業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發達國家裝備制造業占制造業的比重大體在40%左右,而中國2004年才剛到35.6%。
二是經濟效益和經營效率大幅度提高。“十五”期間,裝備制造業實現利潤年均增速達到了32.31%;2006年增長達到了36%;今年前8個月全行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47.35%。不僅如此,全員勞動生產率、資金利潤率等各項指標也都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行業的形勢大好還表現在一些重要的裝備產品的產量和水平有了跨越式的發展。
三是國際貿易形勢發生歷史性轉折。近年來,隨著中國裝備制造業的迅速發展,2006年裝備制造業終于結束了已持續數十年的國際貿易逆差的歷史,當年達到了進出口貿易的基本平衡,實現了裝備制造業國際貿易形勢的歷史性轉折。今年前8個月,貿易順差已達到145億美元。
在裝備制造業高速發展的當口,有4個方面的問題需要特別關注:
一是支撐行業持續穩定增長的基礎仍很脆弱。裝備制造業發展過度依賴于實物產品產量的高速增長,而隨著經濟增長周期和大規模基礎建設高潮的回落,對裝備需求的超常增長勢頭終將趨于平緩;支撐業內高端產品發展的技術來源過度依賴于國外,這將使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基礎嚴重不穩;在實物產量過快增長的背景下,裝備工業對銅鋁、優質鋼材等原材料及能源的需求強度增長過快,上游行業的供應瓶頸約束正在不斷增加。
二是產能擴張過猛,供過于求的危機正在積累。近幾年裝備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大干快上”,且帶有很強的外延特征,正在催生巨大的新增產能,并孕育和催生供過于求的矛盾,如不善加引導,就有可能使目前相對有利的發展形勢逆轉。今年前8個月,全行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456億元,同比增長42.22%,這一增速高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15.5%,比全部制造業的平均增長速度也高出6.5%。
三是國際貿易平衡的壓力加大,貿易摩擦有加劇之勢。貿易順差過大、外匯儲備過多,已成為當前國民經濟工作中的突出問題之一。今后部分高檔裝備產品進口將受到國家鼓勵,國內企業發展同類產品的環境將趨于嚴峻,而低檔裝備產品出口的門檻將不斷提高,進入國際市場的門檻將不斷提高,繼續指望靠擴大出口支撐高速增長將面臨產品必須不斷升級的巨大壓力。
四是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的瓶頸制約越來越強烈。近年來大型電站鑄鍛件、優質冷軋硅鋼片、有色金屬等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供需矛盾日益尖銳,進口價格不斷攀升、交貨期無法滿足要求,供貨方甚至不接訂單,國內企業只能委曲求全。
競相升級爭取優勢
在壓力和機遇并存的時期,裝備制造業正全力以赴,競相升級、爭取優勢。
一是產業布局大調整。不但超大超重型裝備制造企業的布局在進行戰略性調整,而且其他裝備企業也都在向開發區、工業園區轉移,退城進園、搬遷改造已蔚然成風氣。不少地方還將搬遷與企業重組、改造升級相結合。裝備工業的產業布局伴隨著城市化的浪潮,正發生建國以來最大的變化。
二是產業集聚加速發展。專業化生產和產業集聚正在蓬勃發展,市場經濟的無形之手和各級政府的有意引導,加速了一批中小裝備產品在不同地區的產業集聚,明顯地提高了該地區在那個行業內的競爭力,并逐漸形成該地區的產業優勢和特色。
三是現場管理和工藝裝備水平迅速升級。舉凡各個小行業的排頭兵企業新上的項目,幾乎都在競相比試誰的起點更高,誰的廠房更干凈,管理更嚴格,設備更先進,工藝更現代化。這些企業都在千方百計搶占行業的制高點,擴大自己在業內的優勢。在這前所未有的建設熱潮中,行業的生產條件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四是產能擴張極為猛烈。現在裝備企業征地動輒以平方公里計,這些企業已經建成或規劃建設中的產能都在翻番增長,全行業的產能擴張極為猛烈。每個企業都力圖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尤其是行業排頭兵企業更是急于通過產能的大幅增加提高自己的市場領先地位。
五是差異化、個性化產品開始加快發展。雖然產品結構趨同化仍是全行業的主要矛盾,但一些有眼光的地區和企業已經開始致力于發展差異化、個性化產品,爭取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以此擺脫低價競爭,贏得發展的主動地位。
六是國際市場開拓加快。工程裝備、汽車及零部件行業的出口增長勢頭尤為引人注目。行業的資本結構、地區布局、產業積聚、改革重組等也在向預期的方向發展。
未雨綢繆科學發展
當前行業發展的形勢和趨勢向我們清晰地表明,裝備制造業正處于前所未有的機遇期,同時也正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要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必須未雨綢繆,科學發展。
已持續數年的高速增長正在積累需求增速回落的風險,日益加劇的國際貿易摩擦也正使出口市場門檻不斷提高,已持續數年的固定資產投資熱潮正在加劇裝備工業供大于求的矛盾,所有這些必須引起業內高度警覺,增強危機感和憂患意識,并在此基礎上未雨綢繆。
所“謀”對策的基本點在于要科學發展,提高企業的內在素質。科學發展就是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結合裝備工業當前發展的實際,我認為當前特別要在“可持續”、“協調”上下功夫,努力將指導思想由重“量”向重“質”轉變,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要加快由以“硬”為主向更為重視提高“軟”實力的方向調整,目的是提高全行業的應變能力。
“硬”泛指有形的產品和資產,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在產品范疇,主要指有形的產品,尤其是那些附加值主要體現于生產批量的通用定型產品;二是在企業投資范疇,主要指生產廠房、加工設備等有形的固定資產。“軟”泛指無形的產品和資產,也有兩方面的內涵:從產品范疇看,主要指產品和工藝技術,尤其是那些差異化產品、專用設備、生產線的開發技術,獨特的工藝技術,以及現代制造服務業業務;而在企業投入的范疇,主要指產品和工藝研發、市場開拓及服務、人力資源培訓等方面的投入。
今后企業在產出和投入兩方面要重視由“硬”向“軟”的調整,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要努力推進三個轉變:一是產品發展的視野要由通用產品向專用的差異化、個性化、特色產品拓展;二是產能增長的重點要由主機向關鍵零部件拓展,要千方百計掌握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獲得發展主導權;三是要由注重有形的產品、廠房、設備的產出和投入,轉向重視無形的技術創新(包括產品和工藝兩方面)、現代制造服務業的發展和人才的培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