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何觀玉--訪鄭州玉發磨料董事長
信息來源:減速機信息網 責任編輯:王學明
|
何觀玉是商人。他做的是傳統工業產品,卻早已超越了傳統商人逐利的本性。他用土洋結合的辦法硬是把作為傳統工業的磨料行業的產業鏈條拉長、拉大,十幾年孜孜以求、辛勤呵護,從不見異思遷去旁顧哪怕是利潤可觀的其他行業。他是在堅定不移守望著一個行業。 何觀玉是企業家。他做大做強了自己的玉發企業集團,又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企業的發展。他時刻都在關注著磨料這個行業,并以高科技、現代企業理念使玉發集團成為行業的旗艦,引導著、規范著、整合著這個行業。 何觀玉是政協委員。在做好企業的同時,何觀玉還關心著國家大事、行業發展、投資環境、招商引資,并關心著農民、下崗工人和社會福利事業。何觀玉犧牲很多作為企業家的寶貴時間去參加政協和各級政府的活動,去參政議政、去為地方招商引資搭建平臺,去做企業以外的“無用功”,就像執著地做大做強磨料行業一樣,他覺得值。 何觀玉很個性。 一、發現一個行業,“她讓我可以投入一生” 就像那個時代的多數人一樣,農民出身的何觀玉,學校畢業后就回到生他養他的土地上,過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而與同時代多數農村青年不一樣的是,何觀玉自幼機敏過人,像獵人尋找獵物一樣,他隨時隨地在尋找改變生活、改變命運的機會。 這樣的機會終于讓他找到了。經過多方努力,他得到了一個到他所在的滎陽縣峽窩公社印刷廠當工人的機會。雖然只是一個農民身份的“工人”,卻標志著何觀玉獲得了一個新的平臺。他從此進入了工業行業。靠著勤勞與智慧,何觀玉很快在印刷廠站穩了腳跟,并逐步被重用、提拔當會計、當廠長。印刷廠在何觀玉的調理下漸入佳境,他本人也在經營和管理中得到了鍛煉和升華,成了峽窩公社不可多得的企業管理人才,以致后來公社辦的糧油加工廠、建筑公司都得請他去掌舵。 在為鄭州第六設計院和鄭州第二砂輪廠干建筑活的時候,何觀玉了解到磨料、砂輪產品市場需求量大,生產企業少,產品供不應求,是個很有潛力的行業。市場意識敏銳的何觀玉感到機會來了,他一直尋找的可以做大做強的行業找到了!事實上,無論是印刷廠、糧油加工廠還是建筑公司,何觀玉都管理得好、經營得出色,深得鄉領導的賞識,但他潛意識里一直都有一種不安分的觀點,認為這些行業的挑戰性不強,不能讓他安心地從容發揮。而對磨料、磨具行業的發現和認識,使他變得興奮和沖動,憑著這股沖動,何觀玉說服了鄉領導,在上街投資興建砂輪廠,并很快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上街砂輪廠的成功,充分證明了何觀玉把握市場機會的能力,也彰顯了他的經營管理才華,于是在全國大辦鄉鎮企業的上世紀80年代,何觀玉成了不可多得的管理人才而被鄉政府任命為工業辦主任,主抓全鄉的工業企業。何觀玉由一個鄉鎮企業的管理人員變成了“吃商品糧”的政府官員,捧上了多少人夢寐以求的“鐵飯碗”。 那是1985年。 彼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已吹遍了中國大地,這股風與多年闖蕩市場的經驗,加上來自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朋友的鼓勵和支持,何觀玉坐不住了。面對奮斗多年、來自不易的“鐵飯碗”,他毅然選擇了放棄,選擇了“下海”。時間定格在1987年夏天,一個讓人充滿激情、充滿活力和沖動的季節。 而激情并不代表成功。“下海”后,揮之不去的磨料情結,使何觀玉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一行,并成立了“鄭州玉發磨料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了,可投資從哪里來?何觀玉開始感受到了創業的艱難。不得已,他選擇了低投入進入,從來料加工做起。靠著東拼西湊的幾千元,買來簡陋的生產設備;靠著多年積累的信譽,廣東一家企業提前支付了5萬元貨款,何觀玉投身并做大做強磨料行業的理想在艱難和希望中啟航了,他的命運也從此牢固地與“棕剛玉”、“白剛玉”這些名詞聯結在一起。 “這是一個值得我投入一生的行業。當時義無反顧地辭職下海,現在想想,多半是被磨料行業的光明前景所吸引,并想在這個行業里有所作為。”何觀玉說。 二、守望一個行業,癡情終得厚報。 做棕剛玉的來料加工,使得何觀玉在隨后的兩年里賺了20萬元,這成了他撬動這個行業的第一桶金。 靠著滾動發展,何觀玉終于在1995年建起了自己的第一臺冶煉爐,結束了購買半成品進行來料加工替人做嫁衣的時代。在增加產品利潤的同時,使產品向上游延伸了一步,初步形成了鏈條。 一個新興行業隨著進入者眾、競爭者多,無疑使這個行業的競爭加劇了很多,利潤的大餅也越攤越薄。作為磨料的傳統產品,棕剛玉的生產進入門檻低,產品的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也不高。當棕剛玉的進入者蜂擁而至時,何觀玉的商業敏感,使玉發公司及時抓住了開拓白剛玉領域的機會,并靠過硬的產品質量,把歐洲的同類產品擠出日本市場,占領了日本70%的白剛玉市場。 玉發公司生產的“玉神”牌白剛玉被日本人譽為“歐洲的質量、中國人的價格”。玉發從此成了中國最大的白剛玉生產基地。 走進玉發新建廠區,一個很大的車間吸引了筆者,老何介紹說那是白剛玉微粉生產車間。走進車間,看到的是一條現代化的生產線——精明的老何,引進高新技術對白剛玉進行深加工,批量生產可用于國防工業等更多領域的微粉,這無疑又走在同行的前面,使產品得以升級,不但增加了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額的投資也提高了同行進入的門檻,使玉發的產品創新始終走在前面,并具備產品差異化競爭。同時,從棕剛玉到白剛玉、高鋁剛玉,再到微粉,緊密的產業鏈也使玉發具備了更大的實力和更強的抗風險能力。 如今,玉發已發展成為擁有六臺冶煉爐的大型剛玉生產基地。爐子多了,規模擴大了,作為高耗電企業,用電問題也日漸成為制約玉發發展的瓶頸。為解決這一難題,早在兩年前,何觀玉就在滎陽的地方電廠隆泰電力公司入股。成為“隆泰電力”的股東后,玉發就掌握了用電主動權,無疑給企業發展加注了動力。而這一招是其他同行做不到的,這就同時提高了玉發的競爭力。看著即將投產的隆泰電力一期工程,何觀玉很欣慰,也一臉的自信。 如果國家政策允許,何觀玉還想投資氧化鋁項目,建一個氧化鋁生產基地。因為氧化鋁是剛玉系列產品的上游產品,一旦氧化鋁供應緊張,剛玉的生產就要受限。如果老何這一設想能夠實現,那么玉發就會以嚴密的產業鏈形成行業的巨無霸,從產品的源頭到消費的終端、高端,從企業產品鏈條的緊密到外部原料、動力的供應,都將形成完善的可控制機制,企業的發展將是無法阻擋的。 十幾年來,身在商海的何觀玉,無疑經歷過很多誘惑——各種高利潤掙快錢的行業在市場上縱橫馳騁,充滿了魅力。而何觀玉從1987年下海伊始,都始終如一地守著磨料這個在別人看來屬于“夕陽系列”的傳統工業產業,并一直堅持把這一產業做大、產業鏈拉長。何觀玉的執著彰顯了他作為個性企業家的戰略高招,發展、開拓、整合了一個行業,既逆了潮流又順了潮流。而市場經濟的規律是付出了就會得到回報——玉發的資產已從當初的幾千元發展到今天的一億多元,廠房也從當初的破屋陋院發展到今天占地面積66980m2,建筑面積48798m2的現代化廠區,產品從來料加工發展到今天年產白剛玉3萬噸的規模……這就是市場對何觀玉個性化發展戰略的肯定和回報。 三、何觀玉語錄 1.“好的產品不需要業務員”。玉發的業務由總經理親自抓,但玉發卻沒有一個業務員。玉發的產品內銷浙江、江蘇、遼寧、廣東、江西等省,外銷日本、韓國、美國、泰國等40多個國家和臺灣、香港等地區,出口量達到產量的80%,占據日本白剛玉市場份額的70%……如此大的業務量竟沒有一個業務員,因為玉發靠的是信譽、產品質量,從而形成用戶的忠誠度高。何觀玉有理由自豪;好產品不需要推銷,自然就不需要業務員。這種現象在如今的工業企業可謂鳳毛麟角。 2.“如果企業產品的舊包裝袋比同行的值錢,那么企業就成功了”。玉發產品的包裝袋在市場上被造假者高價收購,用于造假,這說明玉發的產品象征著質量、象征著財富。玉發剛打入國際市場的時候,有國外的客戶拿著玉發的產品到國家磨料磨具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去化驗,結果各項指標都超過有關標準,這個客戶和他周圍的同行就都成了玉發的忠實用戶。 產品的廢舊包裝袋的價值就是產品的質量。這是玉發的特殊現象,是何觀玉古怪的論點,其實也是常理。 3.“比如談戀愛,專一了才會幸福;做企業做專了自然會得到應有的回報”。從進入磨料行業起,何觀玉從來就心無旁鶩,執意把這一行做專、做深,正因如此,玉發才贏得行業老大的境界,也才會賺得盆滿缽滿。 4.“企業形象是產品的衣服”。走進玉發的各個生產企業,就像走進了一個個大工地——玉發正投巨資建設、改造車間和設備。磨料行業作為資源型企業,傳統的車間、廠房都很簡陋,而且臟亂。何觀玉認為應該改變這種現象了。就像人穿衣服,無論如何,一個人穿著破爛的衣服終歸是要影響其品位的。 玉發要給好的產品穿漂亮的“衣服”。 5.“產品不能光靠價格在低端競爭,而應不斷地引領高端,好產品必須賣高價”。何觀玉總結成功的經驗,認為玉發始終致力于行業領跑,特別是產品的不斷升級、創新方向,跑得快就能贏得市場、贏得利潤。 當周圍同行都在打價格戰,以低價在低端產品市場上火拼時,何觀玉卻反其道而行——玉發的棕剛玉不但不降價,還以高價銷售,結果依然產銷兩旺。好產品賣低價,信心上就矮了三分。 因為投入大,產品質量才能好,好產品賣了高價才能保證好產品的生產具有可持續性。 6.“企業是一棵大樹,利潤是樹葉,而社會的各種資源就是土壤,葉落歸根是對大樹和土壤的反哺”。于是,身為省政協委員的何觀玉除了辦好企業,在稅收、就業等方面貢獻社會,還在建校、修路、光彩事業等社會公益事業方面投入了很大的財力。 樸素而充滿哲理的語言,就像何觀玉憨厚而又智慧,玉發傳統而又現代一樣,讓人在回味無窮的同時肅然起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