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株洲市河西高新技術開發區栗雨工業園內,記者看到了一座占地約2萬平方米、幾近完工的新廠房。廠房內,幾臺新設備已經整齊排列。這里,就是株洲齒輪有限責任公司轎車變速器項目生產基地。“這是一期工程,后面還有二期工程。”一位工作人員指著廠房后面大片空地,向記者介紹。“新廠房八九月份就可開工。不僅新增10萬臺手動變速器的產能,更重要的是,國內轎車自動變速器批量生產將有望在這里實現。”話語中,記者感受到株齒人早已是滿懷斗志、干勁十足。 株洲齒輪,前身為株洲汽車齒輪廠。這家企業曾經和許多國有企業一樣,背負著沉重的體制包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于低谷。2002年,形勢開始扭轉。經過改制,株洲齒輪的定位、戰略目標逐漸清晰,用該公司總經理李建華的話說,當時起碼解決了株齒人的吃飯問題。現在,在株洲這座新興工業城市,株洲齒輪已經成為拉動當地經濟的骨干企業之一。而橋齒輪、分動器和轎車變速器三個基本業務平臺,也使得株洲齒輪成為國內汽車傳動行業中具有較完整業務組合(既有載貨車的系列產品、也有乘用車的系列產品)的企業。 “隨著株齒的快速發展,未來,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齒輪專業公司。”按照李建華的設想,三項業務齊頭并進,需要三個戰略來支撐:精益制造、開發領先和國際化戰略。 在株齒老廠區參觀時,一位老員工告訴記者,數年來株齒快速發展,離不開管理水平的提升。就拿記者腳下的道路來說,以前通往各個車間的路,并不是像現在這般干凈整潔,而是積滿厚厚的油泥卻無人問津。但是現在,不管是生產還是關系公司運營的各個環節,都比之前顯得規范、有序。 在車間,記者看到了先進的重型螺旋傘齒輪精益生產示范線。車間內工人并不多,但是,先進的生產管理方式使得株齒逐漸形成一種高品質、低成本的制造體系,生產效率提高了,庫存下降了,工人的收益也增加了。今年上半年,株齒整體營利水平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株齒的潛力是巨大的。正因如此,也得到國內外同行的關注。據悉,去年曾經有一家國際上著名的車橋企業要求對株齒“控股”,被株齒一口回絕了。“我們有自主開發的能力,何必受制于人?” 如今,株齒橋齒輪產品以大扭矩、低噪聲而享譽市場;分動器在保持原有優勢的基礎上正由重型向輕型延伸。同時,株齒將研發重點放在轎車變速器尤其是自動變速器上。 “我們的研發目標就是替代進口。”據李建華介紹,經過4年潛心研究,前不久,其自動變速器產品已經在吉林大學通過臺架試驗。這也為下一步產業化打下基礎。“自動變速器一直是中國汽車行業的一大難關。但是,我們有一顆執著之心。不管有多大困難,我們都要堅持到底。”現在,轎車變速器新生產基地即將投產,株齒人的興奮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株齒的研發工作也不是關起門來進行的。其中集合了眾多國內外科研院所、研發機構的資源和力量。“我們要整合多種資源,追求技術領先,而不單是制造領先。”李建華堅定地告訴記者。 整合資源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株齒的國際化戰略。李建華介紹說,國際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出口產品要從售后向OEM轉變,二是以國際化的標準來衡量公司內部的技術開發和資源配置。 李建華給記者說了這樣一個例子:2004年,當他去VOLVO公司商談合作事宜時,對方并不以為然,反而百般挑剔。“株齒一定會成為你們的供應商。”李建華的這句話,最終在株齒全體員工的努力之下成為現實。回國后,株齒上下開始學習VOLVO的管理思想和體系,以國際慣例來提升自己的水平。后來,當株齒通過VOLVO評審之時,外方工作人員感慨地說:“我們很有成就感,因為我們找到了中國國內惟一的中方全資的合作伙伴。” 從那以后,學習國際先進理念、用國際化標準衡量每一個工作環節,已經在株齒內部形成一種風氣。今年,株齒又有一批總成產品出口獨聯體國家。“擴大出口,不僅是因為國際市場大,也是為了在這一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實力。”李建華說。 “齒輪是一種技術密集型產品。我們也會始終堅持專業化的發展方向。”看來,對于株齒的未來,李建華充滿了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