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市裝備制造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
信息來源:減速機信息網 責任編輯:李宏偉
|
我市裝備制造業近五十年來,通過結構調整、突出重點、優化存量、增加投入支持重點企業和產品規模擴張,得到逐步發展。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世界制造業中心由美國、日本向中國梯度轉移,國內先進制造業蓬勃發展,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引擎”。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市裝備制造業異軍突起,以其特有的技術和資源優勢,形成了一批優秀的裝備制造企業和頗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 產業現狀: 目前全市共有裝備制造企業200余家,主要由精密機械、農業機械、汽車裝備及零部件、金屬制品和電氣機械等企業組成。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1家,資產總額16.4億元,從業人員1.1萬人,形成了以益陽橡膠塑料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為龍頭的精密機械、以湖南大漢汽車制造公司為代表的汽車裝備、以濱湖柴油機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農業機械等三大支柱制造業體系。2004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0.85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2.08億元。橡塑集團、濱湖柴油機、益陽齒輪、大漢汽車、太陽鳥游艇、新興管件等一批骨干企業迅速壯大,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2004年3月,國家火炬計劃益陽先進制造技術產業基地經國家科學技術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批準建立。國家火炬計劃先進制造業基地落戶益陽,對提高我市的知名度,擴大招商引資,形成產業要素聚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5年預計全行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4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4.5億元。 產業發展趨勢: 中國成為國際裝備制造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地。經濟全球化趨勢導致國際產業轉移的勢頭越加明顯和強勁,裝備制造產業屬于國際產業結構調整與轉移的重點領域,而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以較低的勞動力成本、較完備的工業體系和大量市場需求,是最具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吸引力和優勢的國家,許多世界大型企業都把制造基地向中國轉移,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據預測,從 2002年到2017年,全球設備制造業向中國轉移的累計增加值總額將達到990億美元。 裝備制造業將發展成為拉動湖南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按照湖南省產業發展規劃,裝備制造產業未來幾年將實施“面上提升、點上突破;發展中場、加強成套;接納轉移、重視創新”戰略,使汽車、工程機械、電工電器三個主導產業在重點產品的市場開拓和技術開發上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從而迅速做大做強機械裝備制造產業。 產業發展規劃: “十一五”期間,益陽裝備制造業重點發展橡膠機械、精密機床、汽車裝備等高附加值裝備制造產品;鞏固發展農業機械產品優勢地位,打造中南農機動力中心;推廣應用新工藝,研究開發新材料,推進金屬制品產業化;引進和開發工程機械,做大做強游艇船舶。通過增加投入擴張企業規模,形成支柱產業。 ——到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62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 17.5億元,年均遞增33%。 ——“十一五”期間,增加投入擴張企業規模,規劃3家企業工業產值達到5-10億元(濱湖柴油機、橡塑集團、大漢汽車),11家企業工業產值達到1-5億元(宇環實業、宇晶機器、洽群機械、鼎一機械、富強農機、益陽齒輪、資江機器、太陽鳥游艇、新興管件、惠同新材料、博云高科技)。全部裝備制造業實現工業總產值80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20億元,年增遞增34.8%。 一、 精密機械 1、精密機械發展現狀 益陽精密機械制造業相對集中、發展迅速,以橡塑機械集團、宇晶機器、宇環實業為骨干企業,以大重型橡膠塑料機械、精密機床為主要產品,2004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8億元,實現利潤1700萬元,是我市機械工業成長性最好的一個行業。 我市精密機械在發展過程中,堅持科技創新,眼光瞄準世界前沿技術,其主導產品具有國際、國內同類產品先進水平。橡塑集團建有省級技術中心,其 GK250E密煉機、GK400N密煉智能化控制及雙錐雙螺桿擠出機已列入“十五” 國家重大裝備創新研制項目。主導產品已出口到世界輪胎業界巨頭法國米其林、日本石橋和世界輸送帶行業巨頭英國芬納、德國鳳凰和法國德普的海外公司。宇環實業是國內唯一生產活塞環系列專用設備的廠家,其主導產品高精度雙端面磨床經省級鑒定,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居國內領先地位,獲得湖南省優秀新產品獎。宇晶機器實業公司自主設計開發的高精度系列研磨機經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組織專家鑒定,具有國內同類產品的領先水平,在全國IC、IT行業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并出口到日本、泰國、韓國等國家。 3家骨干企業的組織結構各具特色,企業經濟效益良好。橡塑集團是國有大中型企業,隸屬于昊華集團。近年來通過企業內部改革,調整和優化,逐步走出低谷,2004年實現利潤1602萬元,由虧損企業一躍成為贏利大戶。宇晶、宇環兩家企業為民營科技型企業,主導產品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 我市精密機械制造業雖說近年來有較大發展,已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主導產品的競爭實力,但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生產規模小,市場份額少。兩家民營企業建廠時間短,受到自身實力的限制,目前生產規模偏小,其各類機床的年產量在100臺以下,因此,市場份額小、規模效益差。而國有的橡塑集團因前幾年生產經營一直處于低谷,再加上沉重的歷史包袱,所以發展較慢。 (2)、技術裝備水平低、開發能力不強。受資金鏈、債務鏈的拖累,近幾年企業用于固定資產的投資不多,造成技術裝備落后。新產品的技術大部份來自國外,缺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技術,在國內市場上主要靠價廉優勢來替代進口產品。 (3)、缺少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鏈。我市精密機械產業鏈拉得不緊,甚至存在缺環的現象。最突出的矛盾是市內配套能力不強。兩家民營企業都有到深圳、上海等沿海發達地區謀求更大發展的意向。一些從計劃經濟過來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想“瘦身”,將一些生產環節擴散出去,使企業組織結構由“橄欖型”轉為“啞鈴型”,但總是做不到,需擴散出去的零部件生產或加工工序要么根本找不到協作單位,要么找到了也難以達到質量技術要求。 2、精密機械發展趨勢 汽車工業的飛速發展為其下游產業帶來發展的市場空間。新增的和原有的國內輪胎生產企業擴大規模,更新裝備,新一輪投資熱潮勢必為橡塑機械制造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近幾年,益陽橡塑機械集團銷售訂單以30%以上的速度遞增,2004年已突破3億元。 國內裝備制造業的快速增長,促使精密磨床、研磨機床的需求增大,宇晶機器公司研制生產的研磨機、切割機和宇環公司研制生產的高精度磨床均達到國內同類產品先進水平,市場前景看好。 3、精密機械發展規劃 發展思路與發展目標:抓住市場發展良機,整合資源,實施集團化發展戰略,通過產品結構調整、滿足市場更大、更新的需求;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建立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組織結構;引進新的整機生產企業,促進我市精密機械工業上規模、上水平。 到2010年精密機械完成工業總產值17億元,實現利稅2億元。 發展重點:益陽橡塑集團以密煉機系列、硫化機系列、子午胎成型系列為核心產品,立足于橡膠機械領域,通過實施有效的產品戰略、市場戰略、資本營運戰略,完善內部管理機制,組建擁有國際領先技術水平的產品鏈,利用上市、收購等資本運作手段打造完整的產業價值鏈。全面實施國際化戰略,將產品全面打入歐美市場,至2010年成為米其林、石橋、芬納、鳳凰、德普等世界領先者的戰略合作伙伴和優秀供應商,實現產銷雙十億,利潤一億元,進入橡膠機械全球前五強,成為世界有影響的橡膠機械供應商。具體措施:一是在鞏固原有產品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產品技術檔次,完善產品系列。二是加大投資力度,打造先進的制造平臺,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投資6000萬元在高科園建設技術開發與營銷中心,滿足產能擴展、招商引資的需要;投資4000萬元購買部份大型高、精、尖數控設備,滿足關鍵零部件加工需求。三是依托先進制造平臺,完善輪胎制造設備的結構鏈。 ——與日本神鋼合作,引進液壓硫化機技術。 ——引進意大利Cmerio ErcoleR 的鋼絲壓延機技術。 ——消化、吸收并將已經引進的美國自動化子午胎成型機技術產業化。 沅江宇環實業公司加大資金投入,新建廠房、購置設備,擴大高精度雙端面磨床生產能力,爭創湖南名牌。研發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仿形車銑床,替代進口。到2010年實現工業產值1億元。 湖南宇晶機器實業公司根據信息產業蓬勃發展的市場需求,研發16B、 18B、20B等大型高精度研磨設備及多線鋼絲切割機,形成批量生產。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外銷比重,2010年實現工業產值1億元。 引進臺灣車床制造企業。臺灣洽群機械工業有限公司是一家知名的車床制造企業,充分利用大陸市場和低廉的勞動力資源,實現產業的梯度轉移。在長春工業園征地60畝,投資6000萬元,形成年產數控車床、自動車床3000臺(套)生產能力,2006年投產后,可實現產值2億元,利稅3000萬元,出口創匯1000 萬美元。“十一五”期間,洽群機械計劃按年均遞增20%的速度發展,到2010 年實現工業產值4億元。與此同時,為洽群配套生產零部件的臺灣鼎一機械工業有限公司在長春工業園征地30畝,投資2000萬元,2005年年底投產后,實現工業總產值2500萬元。“十一五”期間,與洽群機械同步發展,到2010年實現工業產值1億元。 發展對策: (1)、根據產業發展方向和市場用戶需求,發展橡膠機械成套設備產品,以及延伸的工程服務,從而提高產業利潤率。 (2)、充分利用資本市場,推進企業股份制改造,培育橡膠塑料機械集團上市融資,宇環、宇晶公司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加大投資,盡快做大做強。 (3)、加強技術引進、消化和吸收工作,不斷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機制,開發一批行業共性、關鍵性和前瞻性技術,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特色優勢的主導產品體系,通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自主創新,實現產業水平的升級。 (4)、加大對骨干企業的扶持力度,通過促進骨干企業的發展壯大,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步開發生產配套零部件,在市內形成配套生產,延長產業鏈,發揮產業集群效應。 二、農業機械 1、農業機械發展現狀 我市農業機械行業起步早,發展快,分布廣,從整機到配件,逐步培育出一條幅射較廣的產業鏈。柴油機、耕整機、收割機、挖泥船等已成為了益陽農機的特色。2004年,全市農機行業完成銷售收入3億多元,實現利稅2000多萬元,主要骨干企業10余家。 我市農機工業在計劃經濟時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柴油機、齒輪、軸承、電機、水箱、鏈條等產品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企業生產經營狀況良好。濱湖產小馬力柴油機曾獲得過國家銀質獎,國家“金馬”獎。益陽耕整機在全省乃至長江以南地區都有很大的影響,通過不斷的改進,它已能完成多種耕整作業。其它農機配件如齒輪、軸承、鏈條等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隨著國有企業的改革開放,民營、個體私營企業的迅速崛起,我市農機工業在調整中得到發展壯大,出現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發展勢頭強勁的骨干企業。如濱湖柴油機、齒輪公司和富強農機、虎升科技等。但我市農機行業存在三個突出問題: 一是產業集中度偏低。濱湖柴油機改制前,產量一直徘徊在十萬臺左右,而近年上馬的真強、全豐兩家企業規模更小;收割機、耕整機生產廠家達到20 個,僅富強農機、虎升科技2家為規模工業,其余普遍規模偏小,產業集中度低。 二是生產技術能力不足。農業機械由于工作環境惡劣,使用范圍廣泛,因而對產品在不同條件下的適應性要求非常高,如收割機、耕整機等。目前,我市農機生產企業缺乏大型優勢企業的示范、帶動和整合,分工協作體系不完善,造成生產技術能力不足,與旺盛的市場需求不相適應。 三是經營管理水平不高。裝備制造業是個技術密集型產業,其技術復雜度很高,要求生產工藝和產品質量保障體系必須十分完備,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要求高。而我市眾多的農機生產企業,是由家庭作坊式形式逐步發展起來的,其經營管理水平不高,已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發展。 2、農業機械發展趨勢 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農業機械面臨較好的發展機遇。如實現水稻、玉米生產全過程機械化是國家“十五”期間農機產品的發展重點之一,尤其是水稻生產全過程機械化,為我市農機產品耕整機、收割機等提供了市場發展良機。 農機出口勢頭強勁。柴油機出口由過去的面向東南亞發展中國家,逐步擴大到非洲,柴油機零配件出口也呈增長之勢,這主要得益于我國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和加入世貿組織的積極效應。 隨著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農田也逐漸向少數農村專業戶轉移,農業的集約化生產經營為農業機械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3、農業機械發展規劃 發展思路與發展目標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強聯合,整合資源;加強協作,提高技術水平,著力打造中南農機動力中心;鞏固發展收割機、耕整機,帶動相關產業鏈的延伸;加強企業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促進農機工業快速發展。 到2010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8億元,實現利稅2.8億元。 發展重點 (1)打造中南農機動力中心 湖南汩羅中天有限公司成功收購濱湖柴油機股份有限公司后,通過整合柴油機的生產經營,已擁有年產風冷柴油機30萬臺的生產能力。“十一五”期間,重點開發生產多缸農用柴油機、水冷柴油機,將益陽打造成為中南農機動力中心。在龍嶺工業園征地180畝,投資3.2億元形成年產20萬臺多缸柴油機、30 萬臺水冷柴油機生產能力,實現年產值15億元,年利稅2億元。 真強公司、全豐公司等小型柴油機生產企業進一步吸納民間資本,增資擴股,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質量,在現有基礎上擴大到20萬臺生產能力。柴油機生產能力的擴大,將帶動益陽20多家配套協作廠產值、效益的迅速提升。 (2)大力發展聯合收割機、水田耕整機 以富強農機、市農機推廣站、資陽區農機推廣站聯合研制的益豐牌4L-120 型水稻聯合收割機為依托,建立年產1.5萬臺4L-120型水稻聯合收割機生產線。聯發、民富、富旺等小型收割機通過履帶式行走技術改造,經濟實用、性能更加廣泛,到2010年實現年產5000臺的規模。水田耕作機械達到10萬臺規模。 發展對策 (1)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農機產品的科技含量,為農業提供質量穩定、技術先進、適銷對路的農機具,如低損失率、高產高效、能攻克倒伏農作物的收獲機械等。 (2)加快現有企業的改制,通過招商引資,逐步整合我市農機產業資源,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積極推進企業收購兼并,加速重點企業低成本擴張。推動企業組合、產業整合,形成產業優勢。 (3)以管理創新為導向,實現經營管理水平的提升。結合目前我市農機行業整體經營管理水平不高的現實,強化以管理創新為導向的企業經營管理變更,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針對裝備制造業本身高技術含量、競爭國際化的特點,引進關鍵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著力于企業信息化建設,提高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4)組建農機行業商會,強化協調服務。以行業商會為依托,建立產業信息、生產技術、市場營銷、人才培訓為一體的服務體系,實現信息資源共享;通過協調服務,實現全市的重點產品、重大裝備及其零部件的專業化分工與協作;制訂行業規章、規范行業行為,促進行業自律,實現行業共榮。 三、汽車裝備 1、汽車裝備發展現狀 我市汽車裝備以專用汽車為特色,汽車零部件為主導產品。專汽、齒輪、氣缸墊為骨干企業,專用汽車、變速箱、氣缸墊、水箱、燈泡為主要產品,年產值近2億元,從業人員3000多人。 我市汽車工業在全國、全省的比重不大,但有自己特色。湖南大漢汽車通過引進日本隨車吊生產技術,開發了以隨車起重運輸車為重點、以液壓為特色的系列產品,列入國家汽車類《公告》的品種多達72個,為全國品種最多的專用汽車生產廠家。齒輪公司的汽車變速箱長期為國內大型汽車生產廠家配套,銷售渠道暢通,用戶滿意;氣缸墊公司生產的氣缸墊系列產品品種全,配套廠家多,產品信譽好。 存在的問題 (1)、體制與資金雙重制約,發展后勁不足:在體制方面,我市汽車裝備廠家大多為國有企業,歷史包袱沉重,有部份企業雖然進行了股份制改造,但仍然產權不明晰、機制不靈活。在資金方面,我市的外來資本較少,招商引資的力度和吸引力雙向不足,同時銀企關系尚未進入良性發展階段。 (2)、汽車配套零部件水平不高。長期以來,由于本省沒有高起點、大批量的汽車整車品牌,原本較為有優勢的汽車零部件也只能在與外省汽車整車配套后,而逐漸被外省快速發展的零部件“本地化”所代替,使市場占有率減少。 (3)、開發能力差,專業人員缺乏。市內較有優勢的汽車零部件大都是在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引進、消化的,但以后的創新和開發存在一定困難。尤其是在當前由于國內各大汽車企業基本是引進合資的品牌車,汽車零部件的技術水平差距進一步擴大。而整車生產由于投入總量少,錯過了幾次國內發展的大好時機。 2、汽車裝備發展趨勢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汽車消費需求快速增長。我國汽車消費市場已由潛在的需求變成現實的市場,并已實現從公款購車向私人購車的轉變。2004年,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市場,私人汽車保有量占總保有量的55.3%。專家預計,我國汽車需求量有可能在2005年達到590萬輛,到2010年超過1000 萬輛。全國各地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對專用汽車的需求量進一步增加,對我市汽車工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3、汽車工業發展規劃 發展思路與發展目標 充分發揮專用汽車系列產品特色,以企業改制和招商引資為動力,促進整車生產上水平,上規模。充分挖掘汽車零部件生產能力,加大技改投入,提高技術裝備水平,研制、開發新型號、新品種,以適應我國汽車工業高速發展的需求。 到2010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3億元,實現利稅1.5億元。 發展重點: (1)、引進投資發展整車項目。大漢汽車制造有限公司成功收購湖南專汽后,引進北京久富華輝投資有限公司投資1.5億元合資生產輕卡底盤及整車項目,達到年產1萬臺生產能力,到2010年可實現工業產值8億元。 (2)、著力發展科技含量高、適用范圍廣的專用汽車、自動化設備和液壓傳動舉升類設備以及與之匹配的液壓缸、閥、泵系列配件等。重點發展大噸位隨車起重起輸車。隨車起重運輸、油缸車、散裝水泥車、壓縮式垃圾車及廂式貨車等形成年產1000臺生產能力,銷售達2億元以上。 (3)、加快實施大功率變速箱技改項目,使汽車變速箱生產達到10萬臺規模;通過合資、融資等方式、跳躍式擴大工業減速箱、重載齒輪;開發城市軌道交通車齒輪。到2010年實現工業產值2億元,。 (4)、加強與外地汽車廠家橫向聯合,氣缸墊通過加快引進技術和裝備的消化吸收,根據不同車型開發配套產品,形成1000萬片生產能力。為適應國際市場需求,新建一條全金屬氣缸墊生產線。 發展對策 (1)、加快現有國企的改制步伐。對有效資產進行整體拍賣,讓真正有實力的公司進入,加速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的發展壯大。 (2)、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在引進國內外戰略伙伴的同時,努力爭取民營企業和上市公司加盟益陽汽車工業,結合企業的深化改革、改制、改造,為益陽汽車工業注入新的活力。 (3)、著力發展汽車零部件產業。要加強與整車廠家的合作,及時把握市場產品需求,爭取資本注入,靠大靠強。 四、其他產品 到2010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2億元,實現利稅4億元。 1、金屬制品 推廣應用新工藝,提升工藝制造水平。“真空消失模鑄造新工藝”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該工藝技術含量高,適應于生產各類形狀復雜的殼類鑄件,是一種將技術密集型工藝與勞動密集型產品有機結合起來,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有效途徑,具有非常可觀的推廣價值和應用潛力。 ——桃江新興管件有限公司在擴大球墨鑄鐵管配件生產能力的基礎上,采用“真空消失模鑄造新工藝”開發生產閥門及其他配件,達到年產3萬噸鑄件生產能力,實現工業總產值2億元。 ——新興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推廣應用“真空消失模鑄造新工藝”開發生產 7.63m大型焦爐中、小配件成套產品,投資3000萬元,形成年產1.5萬噸鑄件生產能力,實現工業總產值1億元。 ——紅星焦爐煤氣設備有限公司充分挖掘和發揮原有鑄造能力,把握住我國各大鋼鐵廠陸續對中小焦爐進行改造的市場機遇,投入資金進行技術改造,提升工藝質量水平,達到具備最大型(7.63m)焦爐煤氣設備制造能力,到2010 年實現工業產值1億元。 研究開發新材料,推進產業化建設 ——湖南惠同新材料有限公司為“國家科技產業化示范工程”企業,其主導產品高強金屬纖維及其電磁防護材料是2003年國家重點新產品。“十一五” 期間,投資3億元用于新建廠房和購置設備,研發系列產品并形成產業化,其中:不銹鋼纖維燒結氈年產10萬平方米、金屬纖維織物年產50噸,導電塑料母粒年產100噸、鐵鉻合金線(帶)年產2000噸、合金微絲年產200噸。到2010 年,實現工業產值10億元,利稅3億元,成為集科研、生產、營銷為一體的新材料生產基地。 ——湖南博云高科技有限公司是由中南大學控資控股的高科技企業,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校長黃伯云領銜攻克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設備技術獲200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博云公司先進復合材料制備產業化項目2005年落戶益陽高新區并開工建設。總投資1.2億元,第一期工程投資6000萬元用于飛機剎車片項目建設;第二期工程汽車剎車片項目于2006年下半年動工建設。項目竣工投產后實現工業總產值3億元。 2、游艇船舶 發展和擴大游艇船舶產品 湖南太陽鳥游艇有限公司致力于新型復合材料高性能船艇的研發和生產,為國防科技大學與華中科技大學新材料船艇研究試驗共建基地,是國內最大的玻璃鋼船生產供應商。生產初具規模,“太陽鳥”已成為知名品牌。“十一五”期間投資3500萬元,引進國外關鍵設備,形成年產 1000艘游艇生產能力。同時,以游艇與游艇俱樂部為平臺,引進先進的國際會所經營理念,籌建洞庭湖國際游艇俱樂部項目。到2010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億元。 益陽船舶廠具有2000噸級船舶制造能力,年產值4000萬元。 “十一五”期間,企業通過招商引資,加快改制步伐,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加大資金投入,力爭達到年產值1億元。 南縣先權造船廠擬引進上海、福建等地的投資者,規劃建設湖南洞庭湖造船集團,新增投入6000萬元,年造船能力達到10萬噸。 3、工程機械 引進和開發工程機械產品 2002年以來,工程機械行業的迅速增長對裝備制造產業的高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目前湖南工程機械制造業已經形成了以中心城市長沙為依托,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湘電股份、山河智能等企業為核心的各具特色的企業群體,在全國同行業中排名第一位。資江機器有限公司具有較強的軍民品科研開發和生產能力,目前正在以小型建設機械為中心,依托重慶大學和北京建筑機械化研究院的人力資源,發展小型養筑路路機械和混凝土砌塊成型機為主的系列產品,研發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小型建筑機械精品。 依托我市毗鄰長沙的良好區位優勢,借助長沙的工程機械制造業優勢,以資江機器有限公司為龍頭,湖南建筑機械(湖南特種電機)、益陽齒輪配套協作,謀求與長沙大型工程機械企業的合作,成為其產業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為湖南的工程機械配套,尤其是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這類大型工程機械企業的合作。 4、電氣機械 昌華電氣公司主要生產與橡膠機械產品配套的自動控制系統及卷煙、水利排灌自動控制系統,產品市場前景較好。目前,已在高新區完成征地及平整工作,正準備籌措資金進行全面建設。 益陽電梯、變壓器、電機、自控設備等企業均為國有企業,目前在實行分塊租賃經營的同時,積極推進企業改制。“十一五”期間,通過招商引資、靠大靠強來發展壯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