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立偉
這是一場低調的收購。
2005年10月,北京第一機床廠(下稱“北一”)全資收購德國阿爾道夫·瓦德里希科堡公司。
在國內媒體上,這起收購案罕有報道,而在德國,它曾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
和一般的收購不同,北京第一機床廠的目標,是全球重型機床行業排名第一的企業。這家公司的品牌響當當,而技術更是領先,其重型、超重型龍門鏜銑床、導軌磨床等產品占有率世界第一。
“對于北一這個母親來說,科堡這個孩子顯然太大了。”北京第一機床廠廠長崔志成對當時德國輿論的懷疑記憶猶新。
而新的疑慮來自政府,他們擔心北一入主科堡后,會發生大面積裁員情況,無法保證充足的就業。
事實上,北一準備接手的科堡公司,已經兩轉其手,第一次轉手美國英格索爾,后者破產后,又被打包賣給德國公司海格勒斯。
海格勒斯主業為磨床領域,于是打算將專攻銑床的科堡公司出售。而北一機床此前與科堡有20多年的合作關系。相互了解,這個前提極大地促進了雙方的合作。
北一很快消除了懷疑的聲音。與前兩任股東不同的是,北一并沒有全盤掌控科堡公司。在四個主要管理者中,主管財務、人力資源,生產、制造、技術,銷售、市場的都是德國人,而唯一的中國人負責整個公司的協調。
這個留在德國本土的公司,擁有極大的自主性。當地決策,充分授權,事后控制,很多矛盾化解在無形當中。
“一個德中共同體的產生。”德國輿論的評價很快變得正面起來。而科堡隨后的經營業績說明了一切。崔志成坦承,最初的確有過裁員的計劃,但由于業務的不斷增加,這個計劃還沒來得及實施,便被增加招聘的計劃代替了。
收購前5個月,這家公司的員工總數為500名,而收購14個月后,員工增加至573人。預計到今年年底,員工總數將達到627人。“這從側面證明了公司的業務蒸蒸日上。”崔志成說。
而新增訂單數量也很驚人,2006年新增的訂單相當于2004、2005年兩年的總和,銷售額今年有望突破1億歐元。崔志成將原因歸于市場的強力拉動,以及北美市場的持續增長。更為重要的,是中德雙方的良好合作。
科堡公司的經營秘訣,已經成為研究中國公司德國并購成功案例的主要選擇之一。
“我們是被動國際化,并非自身具有管理能力。”崔志成承認,在競爭對手虎視眈眈的情況下,北一選擇了走上并購之路。
但他們的經驗卻值得中國企業借鑒,“我們知道自己經驗缺乏,制定了原則,到目前為止無一人員流失。”崔志成并沒有詳解其中的奧秘,但早前的一篇公開報道指出,北一改變的策略是,不再自己管理具體業務,而是把企業交給德國的管理者,通常一年一次結算紅利。
好處顯而易見,德國企業不必擔心技術外流,而中方企業則利用德國技術生產的品牌,確保了自己主導市場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