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先一點預兆也沒有,泰星就這么毫不客氣地殺進了電機行業。 2005年6月11日,江蘇凱星機電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隸屬泰星減速機股份有限公司,落址在首期投入5000萬元的泰星機械工業園。泰星的這一舉動,立即引起了我國減速機和電機兩個行業的高度關注。 除了要考驗自己在減速機領域以外的掌控能力,泰星顯然也是在考驗大眾的慣性思維。 “泰星”是減速機行業響當當的名號,其行業老大的地位十幾年來無可撼動。而同樣數十年不曾逆轉的還有泰星一路上升的發展軌跡。盡管知道走專業化道路的企業風險重重,這個以減速機起家的企業從來不曾涉足過其他領域。 泰星一些員工現在還記得,他們當初委婉地向董事長張國林提出多元化的設想時,被張國林狠狠地訓斥了一頓。 但這一次,泰星居然大大方方地開始在電機行業開疆拓土,而這個決策最早的提出者和最堅定的執行者竟然就是張國林。 多元化以外的聲音 張國林毅然挺進電機領域讓人頗費思量,但熟悉他的人都能肯定的一點是:張國林絕對不是一時興起。 既然不是心血來潮,那張國林的這一決策初衷何在? “減速機靠電機傳動。我們其實在12年前就開始附帶著做配套的電機了。用戶在使用我們減速機的過程中,往往覺得我們廠生產的電機比從其他專業電機廠家單獨配套的電機效果還要好一些。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們更了解泰星減速機的性能構造,知道什么樣的電機更適合它。顧客逐步開始要求采購我們自己的電機。為此,我們確定了機電一體化發展方向,我們的電機以前是內配,現在我要求它走向市場!泵鎸τ浾叩奶釂,張國林一口氣說了一大串向產業鏈上游拓展的理由。 這自然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顯然不是全部。市場競爭已經由產品的競爭延伸到產業鏈的競爭,這是所有企業家如今必須正視的一個問題。 產品導向型的企業往往反應能力、應變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都比較有限,產業鏈的轉型力量一直是單個企業無法抗衡的。對于這一點,專家們最慣于舉的例子無外乎是目前許多外資的涌入,很大程度上是考慮到上下游配套廠家的合作成本而為之。這也反過來表明,誰掌控了產業鏈中的要害,也就比對手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張國林對此顯然研究得比較透徹。 所有依托產業鏈產生的效應幾乎都是多重的,完整的產業鏈不僅能為企業實現交易成本的最低化,還能通過各種管理手段提高運作效率。 從減速機一條腿走路到減速機與電機兩個輪子向前行,這已不再局限于專業化與多元化孰優孰劣的爭辯,而是一個企業試圖將自己的力量向整個產業鏈滲透的勃勃雄心。 緣何咬定電機 接下來的疑問就是,無論鑄造、齒輪生產加工還是物流批發,這些都是與減速機密切相關的上下游產業鏈,泰星為何選擇了電機?
張國林說,電機絕對堪稱一個具有“優質”潛力的行業。 目前我國大大小小的電機企業近2000家,隊伍龐大,但"個頭"都偏小。盡管近些年來涌現出了一批規模較大、產品質量比較好,技術裝備比較先進的企業,但至今沒有哪一家企業的產品份額能在國內市場上占據統治地位,中小電機至今也沒有形成具有影響力的知名品牌。此外,由于中小電機行業離散度高、生產企業眾多,在整體利潤微薄的情況下依舊價格戰不止,電機行業亟待整合。 不成熟的行業往往意味著更多的機會。泰星此時進入電機行業,無疑是看上了這個好時機。 此外,我國中小型電機一直存在著產品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基本系列產品所占的比重偏大,派生的專用系列產品產量和品種都偏少,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更少。而凱星主要生產起重、制動、變頻和普通四大系列電機,其電機多是與減速機相配套使用的,絕大部分并不屬于基本系列。顯然,這是一個頗具有成長性的市場。 凱星的生產總監告訴記者,減速機所配的電機有一小部分屬于“國標”,也就是基本系列產品,這一部分產品很多專業的電機生產企業都能生產。但大部分屬于“非國標”,需要依據減速機的使用要求做一些特殊處理。這些電機比較個性化,一般只能由凱星公司自己來做,而相應的技術也只有凱星公司自己才掌握,一般企業很難模仿。 “我們的凱星電機有三大特點:一是我們的設計在原有電機基礎上進行了優化,比如制動電機的制動器以及制動器和軸的配合,我們都采用了特殊的設計方法和配合原理,性能可靠,噪音又;二是我們有專業技術人員近200人,我們的配件原材料都是選最好的;三是我們有嚴密的生產工藝、精密的檢驗儀器,都是國內首屈一指的,保證了出廠質量!备慵夹g出身的張國林說到凱星也是信心十足。 一個多月來,市場反應良好,一個個利好的消息似乎再次證明了張國林的眼光。張國林的樂觀感染了他的員工,從最初的心存疑慮到而今的激情澎湃,如今的凱星人個個像吃了定心丸。 接下來的功課 泰星是一個有著鮮明個性的企業,張國林個人的權威在這個企業也是無可撼動的。 一脈相承的凱星自然也將在其母體文化的熏陶下成長,這一點從凱星產生伊始就可見一斑。張國林借由對市場的敏銳眼光而敲定了公司的發展方向,而其個人權威又使得其決策得以快速地執行并不被扭曲。 然而,作為企業來說,在產業鏈中承擔的工作越多,承擔的成本損耗也就會越多。接下來,張國林和凱星都要迎接很多挑戰。 首先是渠道問題。由于凱星電機將借用泰星減速機原有的銷售渠道,如何在整合渠道資源的過程中保證各自清晰的脈絡,是接下來的挑戰之一。 其次,泰星減速機月產量大約為20000臺,而凱星電機目前的月產量為3000到4000臺,產能還需要迅速提高,才能滿足自己的配套要求以及和市場的需求。 此外,以前公司生產的電機也叫泰星電機,如今改名為凱星,使兩種產品不混淆在一起,這不能不說是張國林的周到之處。而如何借力泰星,打造凱星的知名度是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 更為敏感的是,原材料一直是電機行業的心頭之痛,硅鋼片、漆包線、電機外殼鑄件等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使得電機行業步履維艱。如何迅速形成采購規模,降低采購成本也是眼下要攻克的難關。 同樣擺在眼前的是,許多境外企業如今紛紛來到中國投資建廠,中國本土企業也在馬不停蹄地進行兼并重組,試圖增強自身實力。日本東芝在大連建廠、美國喬丹集團收購了廣東順德電機、香港德豐控股上海日用電機、臺灣東元在昆山和無錫分別建廠、美的集團控股清江電機、浙江臥龍控股湖北電機……在這么多對手面前,凱星必須要比對手跑得更快一些。 這么一盤點,凱星還是有一段充滿挑戰的路要走。 張國林還是那么樂觀,他并不諱言自己對于凱星的期許:泰星在減速機行業的地位,就是凱星將來在電機行業里要尋找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