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旭光 裝備制造業中的“中國制造”
|
譚旭光圍繞“裝備制造業的中國制造”主題,和與會者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成果。他的演講極大地震撼了出席論壇的新加坡政界和商界人士。與會者真切地感受到,在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市場中,正在崛起的中國制造已經具備了與國際接軌的產品技術與標準、世界一流的生產裝備與工藝、強大而又精益的生產規模效益與成本優勢。這些實實在在的進步,彰顯了中國制造的實力和潛力。 新加坡勝科園區控股有限公司執行主席劉心玲、橫河自控化系統亞洲有限公司總裁賴涯橋分別對譚旭光的演講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濰柴動力的個案進一步說明,中國制造已融入世界制造體系,無論從規模數量、還是性能質量,都成為了世界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讓更多的讀者對中國裝備制造業、對濰柴動力有進一步的了解,本報特此刊登譚旭光董事長的演講摘要。 早在20年前,濰柴動力的產品就進入新加坡,可以說,新加坡是濰柴動力品牌走向東盟、并被世界認可的福地,我們對獅城有著深厚的感情。 巡視我們的生活,無論是在東南亞、歐洲還是北美,當今世界要想離開MadeinChina(中國制造)是很困難的了。中國制造的生活用品在這個世界上似乎無處不在,這是看得見的中國制造。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看見的中國制造。 在過去20多年,中國經濟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許多行業在經濟大潮的推動下,達到了世界一流的規模和水平。其中,我認為商用汽車、工程機械和動力系統等裝備制造業方面的成就最為值得關注。因為對于一個國家,無論是現代物流系統的建立、基礎設施的建設還是滿足電力能源的需求,都離不開這些關鍵裝備技術與產品。而這一行業由于追求規模效益和共享技術成果,其本質就是全球化的行業。中國在短短幾年內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重型汽車與工程機械市場,濰柴動力也被這個市場孕育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重型汽車發動機及動力系統生產商。 一方面,無論是驅動卡車、船舶、工程機械的發動機還是發電動力系統,我們為中東、東南亞和非洲的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能夠負擔的低成本和滿足當地經濟發展需求的性能與質量,為提高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尤其是改變當地窮人的生活環境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因為先進的卡車及動力裝備技術,通過中國的低成本制造使他們能夠買得起,可以說使那里的人們真正享受到了人類工業革命帶來的成果。 另一方面,我們又為發達國家的市場提供高質量、低成本的零部件產品。順應行業全球化分工的發展趨勢,積極地融入全球汽車戰略供應鏈,為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實現產業升級與全球化的合理布局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目前在中國,濰柴動力只是眾多企業的代表之一,中國制造的卡車、客車、工程機械、動力系統等生產裝備已廣泛地出口到發展中國家。預計今年中國重型卡車的出口就會超過3萬輛,大型客車1萬多輛;濰柴的發動機出口也將超過2萬臺,其中有些是天然氣發動機,采用了最先進的環保技術。 包括濰柴在內的許多中國企業已經發展到了技術輸出階段,即自主產品技術的轉讓和資本的輸出階段,甚至在海外投資建廠。“中國制造”正作為全球制造業極其重要的一環,在世界經濟的發展中起到關鍵的作用。那么,中國企業在過去的發展中是怎樣做到這一步的呢? 中國制造的優勢 結合與我們相關的領域,我認為中國制造業有三個特征: 一是中國制造業采用了與國際接軌的產品技術與標準。在汽車、發動機及機械制造行業,中國在過去20年從西方引進了大量的產品技術。以濰柴集團為例,從卡車、發動機、變速箱、車橋到火花塞,最初都是從歐洲和美國引進的產品,因而從一開始我們就具有一個國際化的產品技術平臺。但是目前擁有競爭力的產品都是經過了成功的本土化或二次開發的產品技術。后來隨著合資與外國獨資企業的建立,擁有國際上最先進的產品技術的整車、整機與配套體系建立并完善起來。隨著業務規模的增大,國際上領先的制造商都已經開始把技術中心建在了中國,如美國通用汽車的上海泛亞技術中心等。全球知名的研發技術咨詢公司也幾乎都在中國開展了業務,中國的制造商到海外聘請一流的研發、設計中心協助產品開發也是非常普遍的事。在今天技術完全商業化、市場化的大環境中,中國制造業在產品設計與開發上所采用的產品技術、質量與安全標準,與世界先進國家是完全同步的。假如有產品設計的不同,那通常只是由于當地法規和使用要求的不同罷了。 二是中國制造業的生產裝備與工藝水平是世界一流的。在汽車、動力系統等機械制造行業,裝備與工藝水平甚至大大超過了歐美的同行。這主要是由于中國的制造工廠都是過去5年內建立起來的,采用了國際上最新的技術裝備。我希望各位有機會到濰柴來看看,參觀我們的發動機生產線和自動化的鑄造工廠。我相信濰柴也只是中國新興制造業的一個代表而已。我經常走訪國際上一流的大企業,這些企業很多是30年前,甚至二戰后建立起來的。我們不僅采用了最先進的生產設備,而新的生產設施的建設也給了我們實施現代管理流程與信息化系統的機會。中國許多制造企業在信息化管理方面也同樣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我想這些先進的軟、硬件設施是保證我們產品質量與生產效率的基礎。 三是中國制造業具有強大而又精益的生產規模效益與成本優勢。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支持下,中國制造業在很多領域都發展到了相當的規模,發揮出了巨大的規模效益與成本優勢。以我們熟悉的重型卡車為例,今年中國市場大約有45萬輛,與歐洲的25萬輛、北美的30萬輛相比無疑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在這一類高端產品領域,中國這個最大的市場正孕育著世界上最大和最強的裝備制造商。從企業的經營角度來看,大的生產規模就意味著規模效益。在濰柴集團內,比如汽車齒輪的生產我們已經達到了世界第一的規模。我們所采用的全自動連續生產線投資規模巨大,是國內外規模小的企業無法承擔的。我們生產的高質量、低成本的汽車齒輪不僅供應中國市場,也供給北美的OEM廠家。因而中國制造今天表現出來的成本優勢已不僅僅是人工成本優勢,規模效益帶來的成本優勢已逐漸顯露出來。中國產品以成本優勢出口到世界各地,我們在世界各地的用戶也同樣享受到了規模效益的好處。 中國制造的問題 正如任何產品進入市場要根據客戶的反饋不斷改進一樣,中國制造業一方面給全球的消費者帶來了物美價廉的產品,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需要改進的地方。 首先,政府與目標市場國的監管機構要加強合作、充分溝通,在產品的安全法規與質量標準上達成高度的一致,這也是監管部門實現全球化的過程。 其次,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的許多法規也在不斷地制定與建立當中。中國的監管體系和實施機構也相對薄弱,需要進一步地完善與加強。從企業方面我認為,中國制造業過去追求高速發展,將來應更加注重為客戶提供周到的服務。我相信以上都是發展中的階段性問題。全球化的進程不應降低消費者對安全、環保與質量的要求,但是任何國家以安全、質量法規為由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產品的進口也是不應該的。面對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對中國企業競爭力增加的擔憂,只能以提高自身競爭力來應對,因為產業的全球化趨勢是不可阻擋的,而且是互利互惠的。 中國制造的未來 大家知道英國是現代工業的發源地,當年與英國制造相比,德國制造曾經不被各國的消費者認可。后來日本在經濟崛起的過程中,日本制造也曾經歷了類似的過程。展望未來,中國制造同樣會發展成為高科技、高質量、高品質的象征,中國制造在未來將引領世界制造業,對此我充滿信心。但同時中國制造業在全球范圍內面臨著許多嚴峻的挑戰,必須把握歷史的機遇,在以下三個方面實現創新與突破:一是靠品質贏得信譽,在產業全球化的過程中實現高品質生產管理、企業文化的創新。大家知道,繼福特發明大規模汽車生產技術之后,以日本企業為首所創立的精益生產技術,已經被全世界的制造業所采用。那么中國的制造業在產業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在西方技術與中國文化的結合中,在生產與企業管理上能發明什么?歷史走過了歐洲的手工藝生產,美國的大規模生產,日本的精益生產,下一個是什么生產、由誰來引領?這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也是中國制造業肩負的歷史使命。 二是要抓住技術革命的機遇,實現產品的創新。我們知道伴隨著日本制造的崛起,發生了電子工業的革命,產生了全球一流的電子產品制造商,像索尼、東芝等。那么下一個改變人們生活的技術革命在哪里?我認為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能源革命,尤其是綠色能源技術在汽車、動力系統中的應用。現在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相信,中國的汽車能源技術將會實現跨越式發展,那就是不等傳統的內燃機完全推廣應用,就會直接跨入新的能源時代。這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在進入汽車時代解決能源問題的需要;同時,中國的市場規模已經大到能夠支持對新技術開發所需要的巨額投入。當然中國政府也高瞻遠矚,已經制定了支持新能源汽車的法規,建立了相關的機制,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支持研發與創新,另外一個條件就是中國的科技人才資源非常豐富。因此,產品技術革命將會使未來的中國制造成為高技術的象征。 三是通過電子商務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現在銷售與服務領域的創新。因為互聯網在采購、銷售與服務上的應用,中國已經與世界同步了。隨著中國制造業走向全球市場,電子商務必然帶來新一代營銷、服務模式的創新。因此生產管理創新、產品技術革命與新的營銷模式相結合,把中國制造業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引領世界制造業的先鋒。到那時中國制造必將成為高科技、高品質的象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