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披露的上市公司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機械、設備、儀表行業景氣度回升,凈利潤同比增長三成。分析人士認為,銷售量上升、成本費用控制得力、非經常性損益添彩是業績喜人的背后原因;下半年該行業上市公司將進入穩定增長期。
截至8月25日,滬深兩市共有182家機械業上市公司(含B股)披露了半年報,占該行業應披露上市公司總數的80.53%。據本報信息數據中心統計,剔除未公布完整可比數據的公司外,這些公司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118.46億元,同比增長17.23%;凈利潤87.41億元,同比增長30.08%;加權平均每股收益為0.114元,同比增長21.74%。
多數子行業喜大于憂
統計顯示,182家公司中,中期業績同比增長、繼續虧損但虧損額有所減少、扭虧為盈等報喜類公司共計122家,占三分之二強;業績同比下降、繼續虧損且虧損額增加、轉盈為虧等報憂類公司共計60家,占比為32.97%。
從行業來看,上述公司涉及的30個子行業中,有21個喜大于憂,5個喜憂參半,4個憂大于喜。其中,上市公司比較集中的專用設備、鍋爐及原動機、汽車、日用電器和輸配電及控制設備制造業“喜氣洋洋”,而電器機械及器材,文化、辦公用機械和自行車制造業等則“愁云密布”。
以隸屬專用設備制造業的工程機械制造業為例,已公布中報的14家公司中,除G廈工、G北重、鼎盛天工和香江控股凈利潤同比減少外,8家凈利潤同比增加且7家增幅在50%以上;徐工科技扭虧為盈,河北宣工大幅減虧。
三大原因引爆業績增長
渤海證券研究員高曉春和中信證券研究員吳健均認為,上半年機械設備儀表行業需求旺盛,導致銷售量迅速增長,從而拉動業績增長。
高曉春表示,今年是“十一五”的開局之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重點項目紛紛上馬,因而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達到31.6%,比去年高4-5%。而“工程機械行業無疑從中受益最多”。
吳健表示,子行業需求旺盛的原因各不相同:工程機械制造業緣于消費預期增強,船舶、港口機械制造業受益于國際訂單向中國轉移的趨勢,機床制造業則由于研發能力提高從而替代進口。
分析人士指出,機械設備儀表行業的凈利潤增長不能僅用銷售量增長來解釋。實際上,上述公司的凈利潤增幅(30.08%)遠遠高于主營業務收入增幅(17.23%),成本費用控制得力、非經常性損益添彩也是業績大增的主要原因。
統計表明,上半年182家公司主營成本為1753.47億元,同比增長17.66%;三項費用合計265.25億元,同比增長只有14.31%。成本增幅與收入基本持平,三項費用增幅低于收入,從而給利潤留下了更多的空間。G常林中報顯示,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76%,主營業務成本同比增長只有0.30%,主營業務利潤率同比增長2.18個百分點,從而為凈利潤同比增長413.62%立下汗馬功勞。
此外,上述182家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82.36億元,同比增長26.39%,比扣除前的凈利潤增幅低3.69個百分點,可見非經常性損益為增利添磚加瓦。中報顯示,萬家樂的非經常收益為4100.91萬元,而扣除后凈利潤為虧損283.64萬元。
下半年增幅將趨緩
高曉春認為,近期加息等宏觀調控政策陸續出臺,下半年機械設備儀表行業業績將趨于平穩,但總體上全年業績相比去年會有一個比較大的增長。
中信建投證券研究員鄭賢玲表示,下半年業績增幅低于上半年是由該行業自身特性決定的。因為機械設備交貨期一般集中在3-7月份,下半年雖有訂單,但交貨量會低于上半年。
至于下半年各子行業的業績走勢,吳健預計,受宏觀調控影響,工程機械制造業凈利潤增幅將放緩至30%左右;船舶和船用發動機制造業不會受宏觀調控影響,因為訂單都是兩三年前的;發動機制造業也不如上半年,因為6月份汽車銷售量就已經降下來了;采礦機械制造業可能大于上半年,因為采礦自動化的需求非常旺盛,并且不受宏觀調控影響。
三位研究員都表示,“十一五”期間國家將陸續出臺類似《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的產業支持政策,因此機械設備儀表行業前景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