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軸承工業經過5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形成了生產布局基本合理、大中小企業并存、科研生產相結合、多種所有制相結合、產品門類齊全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具備了較大的生產能力和較強的技術實力,各種精度、各種類型的軸承都可以生產,最小的軸承內徑僅有0.207毫米,最大的外徑已達5.492米,基本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的需要。近幾年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我國加入WTO,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和完善,在中央宏觀調控的經濟環境中,在機械工業各主機行業快速發展的帶動下,從總體上看,全國軸承工業實現了持續、快速、穩健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首先,從經濟總量上來看,我國軸承工業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全國“十五”規劃規定的軸承產品銷售收入310億元、產量30億套的目標已提前兩年實現。2004年全國軸承行業完成產品銷售收入446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22.5%,軸承產量完成了49.3億套,(其中外企獨資在華企業為8.3億套),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28%。軸承行業112家主要企業銷售收入較上年同比增長18.95%,其中軸承產品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4.91%,產量比去年同期增長11.83%。2004年全國軸承進出口增長強勁,結束了為期一年多的軸承進出口逆差,提前一年實現了軸承行業“十五”規劃出口創匯9-10億美元的目標。軸承出口近十年來一直在快速發展。1993年出口軸承1.73億套,創匯1.47億美元,進口軸承1.04億套,用匯9893萬美元,2002年出口軸承17.37億套,用匯7.44億美元,進口9.27億套,用匯6.48億美元,軸承進出口貿易,不但發展很快,而且一直是順差。2003年出口軸承18.39億套,比上年增長5.87%,創匯8.4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35%;進口軸承13.58億套,比上年增長46.37%,用匯8.7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5.78%,由于進口額增長更快,軸承進出口十年來第一次出現了3000多萬美元的逆差,這引起了全國軸承行業的關注。2004年,出口軸承22.7億套,較上年同期增長23.51%,創匯11.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5.21%。進口軸承14.62億套,同比增7.64%,用匯11.25億美元,同比增長27.91%,軸承進出口仍然是快速、穩健增長,并實現了進出口順差1600多萬美元,提前一年實現了軸承行業“十五”規劃的創匯目標。這是全行業共同努力取得的可喜成績。
軸承行業在銷售收入、產量和出口創匯穩健增長的同時,各企業注意產品結構調整,增加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企業的利稅也明顯增加。據2004年軸承行業主要企業統計,主要企業2004年實現利稅總額17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6.85%。
第二, 從市場需求來看,2004年中國軸承市場需求總量增長較快。市場需求有三個主要方面,即:國內主機配套、機械設備維修和產品出口,這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長。其中主機配套需求仍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據統計,2004年全國機械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現價)32711億元,比上年同比增長27.41%,為軸承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第三, 從組織結構上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為不同所有制企業的聯合、兼并、合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在計劃經濟時代做不到的聯合、合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過運作卻可以順暢完成了。民營、私營企業實力迅速壯大,成了我們行業的一支生力軍。國有企業也邁出了調整結構的新步伐,與民營、私營企業優勢互補、聯手發展。例如:瓦軸集團與摩士集團合作發展微型軸承,與山東華天集團合作發展汽車軸承;哈軸集團與浙江健力集團合作生產電機軸承,與大連光陽公司合作生產冶金軸承;人本集團對杭州軸承廠的兼并,浙江天馬軸承股份有限公司對成都軸承廠的收購,都已取得了良好進展,有的已收到很好的效益。2004年大型國有企業和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又邁出了組織結構調整的新步伐,哈爾濱軸承集團公司利用為東北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革的機遇和政策,發揮其技術、品牌優勢,引入民營企業資金控股組建了哈爾濱軸承集團精工軸承有限公司;格林柯爾通過資本運作,成為襄陽汽車軸承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東,使襄軸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民營企業的后起之秀常州光洋軸承有限公司與日本NTN株式會社共同成立了“常州恩梯恩精密軸承有限公司”受到了國際軸承公司的關注。最近,在省、市政府的支持下,洛陽軸承集團公司與河南永城煤電(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洛陽LYC 軸承有限公司,引起國內外軸承行業的關注,工作正在進行中等等。還有更多的中小企業也都期待與有優勢的企業,不論是國有大企業還是有實力的民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