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汽車零部件產業的處女地
信息來源:中朝經貿合作網 責任編輯:chenyanmin
|
前不久,記者跟隨旅行團到朝鮮參觀,對朝鮮優良的生態環境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為朝鮮工業特別是汽車工業的落后感到遺憾。
朝鮮的汽車工業還未真正建立起來 盡管朝鮮還是一個相對貧困的國家,但平壤這個城市仍讓人振奮。一下火車,接送我們的是老式日本原裝旅游大巴。雖然那車看起來很舊,但是很寬敞,坐起來很舒服。 走在平壤的大街上,旁邊不時躥出一輛輛奔馳,也有嘎斯、花冠、寶馬、軍用吉普、卡車等汽車。我們驚訝這些汽車都是些名牌,但仔細一看,都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產的老車型,奔馳是二幾幾系列。平壤車較多,人們出行有四種公共交通工具:地鐵、公共汽車、有軌電車、無軌電車。可能因為車次不多,在車站等車和在公共汽車上站著的人很多。據了解,在朝鮮只有平壤有公共交通工具,而其他城市和地區的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車。 最讓我們興奮的是,我們看到韓國和朝鮮合資轎車的一個廣告牌。雖然這款車的產銷量和其他具體情況沒有了解到,但我們還是從導游謹慎的口中得知,韓國還與朝鮮有一個合資拖拉機制造廠及一個配件廠。
朝鮮曾有興建汽車工業的歷史
現在,看不出嘎斯車是朝鮮的主要車型。中國一位汽車工業的老專家回憶:上個世紀50年代末,中國曾三次幫朝鮮建汽車廠,生產前蘇聯車型嘎斯51,2.5噸,但后來因為量很小,沒形成基礎和規模,最終消亡了。 另外,金日成主席在上個世紀70年代也曾一度萌生制造高級轎車的想法, 以此向全世界宣傳朝鮮的建設成就。他把自己專用的一輛由戴姆勒·奔馳公司特制的 S600型布爾曼防彈車交給技術人員作樣車,研制朝鮮自己的高級轎車。但是研制出來的樣車不能使人滿意,被放棄了。從那以后,朝鮮便規定將奔馳車作為國家干部的公務用車,每年都要進口1000多輛。
缺少石油 朝鮮工業起步艱難
據導游講,朝鮮現在缺少石油、電力、糧食。據了解,朝鮮在20世紀80年代的石油需求量是每年250萬噸,其中100萬噸來自中國,還有100萬噸來自前蘇聯,剩下的50萬噸來自中東。但是,隨著前蘇聯解體,朝鮮失去了100萬噸石油的來源,直至今日仍是如此。而來自中東的部分,在各國的嚴厲監視下幾乎進不來了。只有從中國仍有100萬噸的進口。KEDO(朝鮮半島能源開發組織)從美國有50萬噸免費石油進口,但是從去年起美國已經不提供了。 朝鮮沒有外匯,不能進口石油、化肥和焦煤。沒有石油,汽車就不能開動,無法運煤,也就不能開動工廠。采煤,需要電力,除了電力以外還要有內燃機,到頭來還是需要石油。要開動鋼鐵廠,燃料不得不依靠進口。 當然,朝鮮的經濟危機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
政策放開 朝鮮發展汽車工業潛能很大
在朝鮮參觀的幾天中,記者強烈地感受到朝鮮要和韓國統一的決心以及加快改革開放的愿望。 現在,朝鮮已有幾個經濟開放區,包括新義州、羅津-先鋒等地區。經濟逐漸走向開放的朝鮮發展汽車工業的可能性有多大?為此,記者采訪了中國汽車業內專家。專家認為:“首先還是看朝鮮的開放程度,如果經濟開放徹底,怎么干都可以。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曾參加過聯合國舉辦的關于東北亞論壇,朝鮮有一塊東海岸非常漂亮,當時他們打算把一塊地賣掉,而且購買人想怎么開發、建設都行。”這讓記者想起,我們在平壤住的羊角島特級酒店非常豪華,各個國家的人都有。 那位專家由此推斷, 朝鮮經濟開放力度會非常大,對汽車工業也不會有什么限制,包括合資股比、國產化率限制等,完全可以建設組裝廠。雖然朝鮮勞動力便宜,是外國汽車廠投資的主要因素,但是由于朝鮮多年來沒有汽車工業,勞動者的汽車技術概念、技術素質都差,所以,其汽車產業不易在短時期內發展起來。 也有專家分析,由于朝鮮內銷量較小,主要還是加工、組裝后出口。朝鮮內需應先是自行車、摩托車,最后才是汽車。
如果朝鮮發展汽車 中國會有商機嗎
在去朝鮮的路上,同行的中國配件商就捉摸著怎么賺錢了。據了解,雖然一些在朝鮮跑的德國、日本老車型價格很便宜,但德國、日本企業在配件上恐怕沒少賺錢。記者倒是覺得做貿易有錢賺,人民幣與朝幣的比價是1∶17,人民幣可以說在那里很值錢,但所有外匯商店里的東西都比中國賣得還貴。如果雙方能夠進行進出口貿易,對大家確實都有好處。 一位汽車公司的經理曾經與俄羅斯搞過邊貿,覺得現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