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先一點預兆也沒有,泰星就這么毫不客氣地殺進了電機行業。 2005年6月11日,江蘇凱星機電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隸屬泰星減速機股份有限公司,落址在首期投入5000萬元的泰星機械工業園。泰星的這一舉動,立即引起了我國減速機和電機兩個行業的高度關注。 除了要考驗自己在減速機領域以外的掌控能力,泰星顯然也是在考驗大眾的慣性思維。 “泰星”是減速機行業響當當的名號,其行業老大的地位十幾年來無可撼動。而同樣數十年不曾逆轉的還有泰星一路上升的發展軌跡。盡管知道走專業化道路的企業風險重重,這個以減速機起家的企業從來不曾涉足過其他領域。 泰星一些員工現在還記得,他們當初委婉地向董事長張國林提出多元化的設想時,被張國林狠狠地訓斥了一頓。 但這一次,泰星居然大大方方地開始在電機行業開疆拓土,而這個決策最早的提出者和最堅定的執行者竟然就是張國林。 多元化以外的聲音 張國林毅然挺進電機領域讓人頗費思量,但熟悉他的人都能肯定的一點是:張國林絕對不是一時興起。 既然不是心血來潮,那張國林的這一決策初衷何在? “減速機靠電機傳動。我們其實在12年前就開始附帶著做配套的電機了。用戶在使用我們減速機的過程中,往往覺得我們廠生產的電機比從其他專業電機廠家單獨配套的電機效果還要好一些。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們更了解泰星減速機的性能構造,知道什么樣的電機更適合它。顧客逐步開始要求采購我們自己的電機。為此,我們確定了機電一體化發展方向,我們的電機以前是內配,現在我要求它走向市場。”面對記者的提問,張國林一口氣說了一大串向產業鏈上游拓展的理由。 這自然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顯然不是全部。市場競爭已經由產品的競爭延伸到產業鏈的競爭,這是所有企業家如今必須正視的一個問題。 產品導向型的企業往往反應能力、應變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都比較有限,產業鏈的轉型力量一直是單個企業無法抗衡的。對于這一點,專家們最慣于舉的例子無外乎是目前許多外資的涌入,很大程度上是考慮到上下游配套廠家的合作成本而為之。這也反過來表明,誰掌控了產業鏈中的要害,也就比對手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張國林對此顯然研究得比較透徹。 所有依托產業鏈產生的效應幾乎都是多重的,完整的產業鏈不僅能為企業實現交易成本的最低化,還能通過各種管理手段提高運作效率。 從減速機一條腿走路到減速機與電機兩個輪子向前行,這已不再局限于專業化與多元化孰優孰劣的爭辯,而是一個企業試圖將自己的力量向整個產業鏈滲透的勃勃雄心。 緣何咬定電機 接下來的疑問就是,無論鑄造、齒輪生產加工還是物流批發,這些都是與減速機密切相關的上下游產業鏈,泰星為何選擇了電機? 張國林說,電機絕對堪稱一個具有“優質”潛力的行業。 目前我國大大小小的電機企業近2000家,隊伍龐大,但“個頭”都偏小。盡管近些年來涌現出了一批規模較大、產品質量比較好,技術裝備比較先進的企業,但至今沒有哪一家企業的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