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械行業人才需求狀況分析
信息來源:機械英才網 責任編輯:chenyanmin
|
|
長期以來,高校畢業生一輪接一輪的就業潮、下崗職工的再就業、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等問題,使得我國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然而高級技術人才卻嚴重短缺,人才市場呈現出求大學生、碩士生易,尋高級技師難的狀況。同樣,機械制造業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 為此,不久的將來,國家也將會推出《職業培訓考核條例》,加快建立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工作業績為重點,并注重職業道德和職業知識水平的技能人才評價新體系,并通過《職業培訓考核條例》將其制度化;建立激勵機制,充分發揮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廣“使用與培訓考核相結合,待遇與業績貢獻相聯系”的做法,逐步建立職工憑技能和職業資格得到使用和提升,憑業績貢獻確定收入分配的使用待遇機制。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并逐步實現技師、高級技師與相應專業技術人員在工資福利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機制,為各類人才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相應的機械行業的企業的成本也將有所提高,所以現在就是提前爭奪精英人才,做好企業人力資源儲備的好機會。 據機械英才網統計數據表明,現在僅僅是技工的短缺,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相關的精英人才的需求和短缺也會逐步成為現實,形勢將更加嚴峻。 從機械制造行業業的現狀來看,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人們對職業技術教育的忽視 雖然在當今社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觀念已經被社會認可,但是現行教育體制重學歷教育、輕技能培訓是技術工人短缺的主要原因。 近幾年,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換代,對技術工人和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技術工人的培養卻遠遠不能滿足企業需求。盡管技術工人的短缺早已出現,但技工教育培訓的發展還難以適應。一些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沒有能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規劃,有較大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給嚴重大于需求。 如近年教育部布點增長最快的10個專業,其畢業生的就業率在2002年全面下降,其中藝術設計下降了21.6個百分點,就業率僅為59.7%。盡管目前各類職業學校已達2萬多所,但以培養后備高技能人才為主要目標的只有200多所高級技工學校和技師學院,且由于經費不足,規模有限,設備設施老化,畢業生待遇未得到很好解決,難以在短期內迅速培養出大批高技能人才。 學生和家長們“非大學不上,非名牌大學不上,非熱門專業不讀”的觀念根深蒂固。而學歷相對低但需要長期在生產第一線積累技能和經驗的技工卻不被人們重視,甚至是被大大的忽視了,這就在源頭上流失了“高技能人才”;雖然國家對各級高級職業技能的培養也增大了力度,比如對營銷師、建造師、造價師等等高級職業資格的培訓,但就總的人才狀況而言,只能說是杯水車薪;更何況培訓出來的這些人才是否真正能在實踐中被企業所接受?這也是個很現實的問題。 另一方面,作為技工人才重要輸送基地的技術學校也有很大的辦學困難:制造業人才的培養所需設備價格高、使用率低;生源少,學校辦學積極性也不高;與計算機、英語等熱門專業相比,學生學成后工作辛苦、收入少、工作相對難找。 2、企業對人才的培養力度不夠 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周期相對較長,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學校的培養,還需要在實際工作中積累大量的工作經驗和技能,在此基礎上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實踐。然而許多企業只顧追求短期效益,大多數企業名義上開展了培訓,但實際上用于職工培訓方面的花費并不高,2003年企業用于就業人員的人均教育經費投入僅為195元,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投入占職工工資總額的1.4%,未達到國家規定1.5%的最低比例;2004年的增長也非常有限;2005年上半年有所改善,但也僅局限于部分外資企業和國內各大知名企業。 與此同時,一些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后,存在著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對職工重使用輕培訓,甚至只使用不培訓。這次調查顯示,一半以上的企業用于技術工人培訓的費用不到職工教育經費的20%。 其中,職工教育經費用于技術工人培訓的比例在20%以下的企業占58.5%,比例在20%-50%之間的企業占26.9%,比例在50%以上的企業占14.6%。 企業在培養高技能人才方面沒有發揮主體作用,對員工的培訓投入不夠,不注重人才培養,不注重人才的儲備,只使用、不培養的做法進一步加劇了技術工人的短缺。 3、還沒有形成對高技能人才的評價、激勵和流動機制 在技能人才評價方式上,存在比例、年齡、資歷和身份界限,沒有建立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工作業績為重點,并注重職業道德和職業知識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