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系統中機械本身構成的系統是內部系統,而人和環境構成的系統是外部系統。機械系統種類繁多,結構也越來越復雜,但從實現系統功能的角度看,主要包括動力系統、傳動系統、執行系統、操縱及控制系統等子系統,如圖7所示。每個子系統又可根據需要繼續分解為更小的子系統。 圖7 機械系統的組成
1.機械系統統設計的任務
機械系統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市場提供優質高效、價廉物美的機械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贏得用戶,并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取決于設計、制造和管理的綜合水平,而產品設計是關鍵。機械系統設計時,特別強調和重視從系統的觀點出發,合理確定系統功能,增強可靠性,提高經濟性,保證安全性。
1)合理確定系統功能。產品的推出是以社會需求為前提,沒有需求就沒有市場,也就失去產品存在的價值和依據。設計師必須確立市場的觀念,以社會需求作為根本出發點,掌握市場動態,查清市場當前的需求和預測今后的需求,了解市場對現有產品或同類產品的反應,掌握現有競爭對手和潛在競爭對手的動向,確定自己的方針和策略,力求使設計的產品達到盡善盡美的境地。
2)提高可靠性。可靠性是衡量系統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提高系統的可靠性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進行可靠性設計(參見本篇第5章)。
3)提高經濟性。① 提高設計和制造的經濟性:這主要通過降低產品成本、減少物質消耗、縮短生產周期等措施來實現。從設計角度來說可采取:合理確定可靠性要求和安全系數,在設計中貫徹標準化,把新技術(包括新產品、新方法、新工藝、新材料等)應用到產品設計中,不斷改善零部件結構的工藝性等。② 提高使用和維修的經濟性:主要有提高產品的效率,合理確定經濟壽命,提高維修保養的經濟性。
4)保證安全性。包括機械系統執行預期功能的安全性和人—機—環境系統的安全性。機械系統執行預期功能的安全性是指機械運行時系統本身的安全性,如滿足必要的強度、剛度、穩定性、耐磨性等要求。人—機—環境系統的安全性是指勞動安全和環境保護,即機械工作時,不僅機械本身應用良好的安全性,而且對使用機械的人員及周圍的環境也應有良好的安全性。
2.機械系統的方案設計與總體設計
方案設計一般從系統的功能出發,通過分析機械作業過程的工藝原理,確定人在技術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即確定內部系統的邊界,以及確定技術過程中各作業的順序,找出實現預定設計目標的原理方案。確定各部件(子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型式,進行初步計算和運動分析,使整個機械系統與其他相關的外部系統相適應,并對整機進行必要的工作能力計算和性能預測,以確保實現重要的性能指標。分析各個可行的候選方案的薄弱環節并加以改時,進而對各可行的候選方案作較全面的分析比較,確定最佳設計方案,必要時應對方案中的關鍵技術系統進行試驗研究。最后對所設計的機械系統的結構給出完整的描述。
3.機械系統的總體布置
總體布置必須有全局觀點,不僅要考慮機械本身的內部因素,還要考慮人機關系、環境條件等各種外部因素,按照簡單、合理、經濟的原則,妥善地確定機械中各零部件之間的相對位置和運動關系。總體布置時,一般總是先布置執行系統,然后再布置傳動系統、操縱系統及支持形式等。要求保證工藝過程的連續和流暢,降低質心高度,減小偏置,保證精度、剛度及抗振性,結構緊湊,層次分明,操作、維修、調整簡便,外形美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