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研究室工交貿易司司長唐元在日前召開的"2006中國工業經濟創新與發展論壇"上表示:重大裝備依靠進口、一般加工能力大量閑置、出口貿易中只能以"三低"獲得競爭優勢,以及外資企業中以加工企業為主是中國制造業經濟競爭力不強的主要表現。 唐元表示,我國裝備類產品進出口長期為巨額逆差,并呈上升趨勢,如石油化工裝備的80%,轎車工業裝備、紡織機械、膠印設備等的70%要靠進口。與此同時,382種主要工業品中87%供過于求,裝備制造業的生產能力大約一半閑置,經濟效益低下。 我國工業企業普遍缺乏核心技術和品牌優勢,在出口中只能采取低成本、低價格、低檔次的競爭模式,盡管價格競爭力較強,但容易導致貿易增量不增價,甚至跌價的狀況。同時,還帶來了國際貿易爭端不斷加劇,使我國越來越成為貿易保護主義打擊的對象,目前我國被提起反傾銷的案件已經占到全球的七分之一。此外,外資企業在我國主要以加工企業為主,跨國公司通過對技術和品牌的控制取得了產品的主導權,獲得高額利潤,而我國加工企業只能獲取微薄的加工費用,卻承擔了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代價。 唐元指出,我國制造業經濟競爭力不強有三點原因:一是總體技術水平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他分析,我國制造業原創性技術創新成果少,缺乏二次開發能力,關鍵技術受制于人,難以掌握國際競爭中的主動權。例如:代表化纖品種多樣性和高附加值的差別化纖維比重僅占20%,與國外60%的先進水平相差甚遠;為造船業配套的裝船設備自給率只有40%;農產品的后加工設備主要靠引進;工業先進國家機床產量數控率已達50%以上,而我國不足5%。 二是產業集中度低,缺少有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和知名品牌。盡管我國聚酯產能已占世界的27%,但單廠平均規模只有7.3萬噸,是韓國的四分之一。全國規模以上水泥企業有4800多家,排名前10位企業的產量只占總產量的10.7%。中國缺少類似西門子和GE公司這樣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相當一部分中國企業僅僅是國際知名品牌的加工廠,缺乏自有品牌,世界知名的中國品牌只有海爾等屈指可數的幾個。 三是國有經濟體制和機制不活,管理能力較弱,勞動生產率不高。例如在東北和西北等地區,企業改組、改制任務仍很艱巨,一些企業改制有名無實。目前企業普遍缺乏全球營銷技巧,價格戰成為主要的競爭手段。我國制造企業大多未建立現代科學管理體系,忽視技術、人與組織之間的綜合集成。而上述情況導致中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4.4%、日本的4.1%、德國的5.6%。 唐元強調說: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制造業應當以提高經濟競爭力為目標,依靠科技自主創新,加快實現行業的現代化。 他說:"我國如何才能有效抓住世界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的機會呢?我認為要主動接受世界產業鏈的分工,有選擇地接受發達國家制造業的轉移,把我國建成世界性的特色產業基地,發揮產業聚集效應,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制造業集中地。" 唐元舉了幾個例子:我們要有選擇地在某些制造業密集地區,如上海和珠江三角洲等地采取世貿組織框架下的自由貿易區政策,實行低關稅政策;還要以西部大開發為契機,在重慶、成都、西安等地設立以制造業為主業的自由貿易區或自由出口加工區,吸引外資發展西部制造中心,使之成為承接海外、東部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二傳手"和西部地區經濟加速發展的增長點。 唐元最后指出:我國要加大裝備、鋼鐵、石化、汽車等行業的體制、機制創新,培育一批研發能力強、掌握核心制造技術、注重市場營銷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團,并盡快發展壯大一批中小企業,形成大、中、小企業優勢互補、分工協作的格局。同時,要鼓勵那些技術先進、產品市場好、經濟效益高的企業率先從產品生產、技術開發、組織管理到市場營銷,全面推廣應用現代化信息手段,以此改變工業的傳統管理模式和生產組織方式,在促進工業技術創新的同時實現管理創新和結構重組,形成具有眾多品牌和競爭力的制造業研發、生產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