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十一五’后,相關法規對企業的環保要求將更加嚴格,企業也將面臨眾多富有挑戰性的關鍵技術攻關及相關問題。因此,要通過獨立自主的研發,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
上海柴油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柴公司)總經理白洪法近日公開表示,未來五年內,上柴公司將通過國際國內合作和變革,強化自主創新實踐,實現戰略、技術、產品、市場、管理等方面的全面突破。
白洪法給自己制定的目標是:用五年的時間,積聚國內外最優秀的人才,形成引領國內柴油機行業的人才高地;構建“人才國際化、研發全球化”的技術創新機制;柴油機的功率范圍拓展為60~500馬力;核心業務從“柴油機”升級為技術集成價值更高的“電控總成”;市場由單一的國內市場變為依托國內市場、進入海外市場;適配范圍由工程機械、商用車領域拓展到乘用車領域。上柴公司將主動融入全球化產業鏈,為用戶創造價值,給股東帶來回報,讓員工提高收入,使供應商獲得效益,為公司進一步實施國際化經營奠定基礎。
在“十一五”開局之時,國內企業紛紛給自己規劃新的戰略目標似乎不是什么新鮮情報。但白洪法此次高調放風,給上柴制定的藍圖如此“宏偉”,對業界同行來講不能不說是一種“壓力”。
而了解相關背景的人,似乎都認為此情此景在意料之中。因為自主創新對上柴來說已經不是新概念,其去年年底建立動力工程研究院這一大手筆讓上柴及國內同行都更堅定了自主創新的信心和腳步。
首家企業主體研究院
鼓勵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日前已經成為國家科技發展的一項主旨精神。而企業如何開展自主研發對于很多企業還面臨著一個漫長的探索之途。
2005年12月16日,國內第一家以企業為主體的發動機研究院———上柴動力工程研究院,在上柴公司宣告成立。以此為標志,上柴在科技創新的路上向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同時,它也給業內企業建立了一個自主創新的藍本,更堅定了一部分企業自主創新的信心和決心。
如今,多數上規模的企業都有自己的技術部門,如技術中心等,上柴也不例外。那么,同樣都是處理技術問題,上柴的研究院與過去的技術中心有何區別?
白洪法表示:“過去的技術部門主要解決戰術層面問題,如改造老產品,消化吸收引進產品等,大量工作是適應性的。研究院就不同了,這是一個全新的以產品開發為主的平臺,我們可以主動地對產品進行戰略層面的規劃和開發,并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更何況當今的發動機已經屬于高科技產品,更要有相應的研發機構和研發團隊迎接時代的挑戰。”
美國西南研究院車輛與動力分院執行主任布魯斯·白考斯基先生對此評論道:“世界上只有為數不多的公司才設立這樣的獨立研究機構。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將底特律柴油機公司下屬有關部門與Allison公司下屬的變速器部門進行整合,成立了DetroitAllison公司。上柴公司則把發動機和動力傳動系統的研發力量整合起來,集中解決新產品開發的技術問題。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舉措。”
或許,自主研發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還是一種新鮮和挑戰,而這個詞組對于白洪法來說似乎并不陌生。上柴動力工程研究院的建立可以說不是一個臨時念頭。萬物求理必有其源,初略計算,上柴的自主研發大概已有50余年的歷史。
促中國內燃機行業崛起
據介紹,上海柴油機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第一家專業發動機制造企業,早在解放初期,上柴公司就率先自主開發、制造了單缸臥式12馬力柴油機。
1958年開發、研制了中國第一臺中等功率柴油機———6135柴油機,創立了中國第一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等功率柴油機品牌———東風品牌。1964年6135柴油機為國產第一臺
|